今天上了游伯龍教授的 "創新、創造價值 - 由突破習慣領域開始" ~~
人人都是無價之寶,但為什麼結局卻大不相同,那是因為每個人的習慣領域不同,因此要拋開舊思維,突破現有的習慣領域,才有機會成功。
至於真的是 「男人不"壞",女人不"愛"」嗎? 當然不是囉!! 那是因為太乖的男人,會讓女人覺得沒有新奇的感覺,時間一久就覺得無趣,所以要學會突破HD,擴展並豐富個人的HD,做個可以幫人解決問題的人,如此一來,要讓人不喜歡都很難!
在學習的過程中,行為的通性,老師將它歸類為八大項:
1. 同類互比:人們為了達到理想的生活目標,隨時都需要了解自已的現狀,尤其需要了解自已在社會的位置。當缺乏判斷的客觀信息標準和有效方法時,就常常透過與他自認為同類的人比較,來確定自已的現狀和社會位置。
ex. 找電燈炮千萬不能找比自已亮的!
2. 印象概推:人們在判斷別人時有一個傾向,首先把人分成「好的」和「不好的」兩部份。當一個被列為「好的」部份時,一切好的品性便加在他身上。相反的,如果一個人被歸於「不好的」部份時,那麼,一切不好的品性又都將加在他的身上。
ex. 厲害的業務人員,在第一次見到顧客時就能判別對方會不會購買。
3. 投射效應:人們往往有一個強烈的傾向,當他們不知道別人的情況時(如個性、愛好、思想等),就常常認為別人具有他們自已的特性。或者說,當人們需要判斷別人時,就往往將自已的特性「投射」給別人,想像其他人的特性也和自己一樣。
4. 近而親:人們之間住得相近的,要比那些住得遠離的,更有可能成為親朋好友。
ex. 孟母三遷-因為小孩子的模仿、學習力很強,為了不讓孩子受到鄰居不良影響,孟母不辭辛苦的將孩子安置在適合居住、成長的地方。
5. 相互回報:社會上的人往往有一種傾向,喜歡那些他自認為喜歡他的人,討厭那些他自認為討厭他的人。
ex. 中山君 vs. 司馬子期 - 為了一杯羹而亡國,但卻又為了一壺食而得壯士。
6. 相似相親:人們普遍認為,相似的人要比不相似的人,彼此更容易互相喜歡和親近。
ex. 同宗同鄉。以前到外地求學,我們彰化人都會對同樣來自彰化的學弟妹,給予較多的照顧;亦或是喜好相同的人,總是會給予較多的關注。
7. 替罪羊行為:當人們煩悶或惱怒時,在不知道煩悶的根源,或知道煩悶的根源但不敢對根源進行攻擊的情況下,就往往傾向於尋找煩悶根源的代替品進行發洩或出氣。
ex. 在公司拿下屬出氣,在家拿小孩出氣。還有句玩笑說:下雨天打小孩,閒著也是閒著。
8. 人群中的責任擴散:當人們在一起做事而又沒有明確的個人責任時,有的人在一定程度會失去他個人的責任感。責任出現後,認為別人應該而且會設法分擔他的責任,即使當時他是單獨在工作,他也認為與降低個人責任是理所當然的。
ex. 當有一個人闖紅燈,他的後面就會跟了好幾個人一起闖紅燈。